辉煌70年丨大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回眸与展望

昭通日报北纬29度 2019-10-12



山水大关、大有可观,以山和水构建的大山、大水、大峡谷是大关县最真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关县经历了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再迈向小康的发展历程。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发扬红旗渠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气概,夯基础、兴产业、增实力、聚合力、保民生、谋福祉、守初心,把使命与担当镌刻在峡谷峭壁之上,谱写了28万人民的美丽中国梦大关篇章。

数据变化看变化 数据变化看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关县贯彻落实和推动农村土地、乡镇企业、国有企业、金融服务、科技管理等一系列国家制度的改革,全面激发了全县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大关县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703万元,发展到2018年的32.7亿元,增长了120.9倍;人均年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1674元,增长了76.3倍。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21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8294万元,增长了508.4倍;粮食总产量1949年为20640吨,1978年达到43348吨,2018年达到90718吨。

天星镇沿河安置点


工业化进程加快,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工业企业1978年有35家,2018年有97家,增加了2.8倍;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180.96万元,2018年实现16.7亿元,增长了923.8倍。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1978年至2018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43亿元,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9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1.87亿元。

黄连河瀑布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96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9.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20.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282.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1.82亿元;金融机构存款由1978年的73.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5.21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75元,2018年达到25099元,增长了2.1倍;2011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2元,2018年达到9016元,增长了3倍;2018年城镇单位职工人数为11284人,比1978年增加7084人;2018年发放职工劳动报酬7.82亿元,是1978年的401倍;职工领取年平均劳动报酬74178元,是1978年的167.4倍。

长路当歌谱富路 大道如虹连万家

走进木杆镇银吉村徐家湾村民小组,一条4.5米宽的水泥公路顺着山势延伸,连接着家家户户。“山区能有这样的公路,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村民田成信幸福地说道。

交通曾经是大关人民的难言之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无一寸公路,人们终年生活在曲折蜿蜒的崇山峻岭间,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闭塞、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岔河交通枢纽


1958年,国道213线公路开工建设,揭开了大关县公路建设的史篇。全县境内第一次出现汽车行驶,这是从无路到有路、从无车运输到有车运输的历史性跨越。然而,直到改革开放前后,大关县的交通也仅有几条“大跃进”年代靠人工修筑的泥沙路。要致富,先修路。大关人民逐步认识到了“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的道理,落后封闭的交通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渐打破。

麻昭高速洒渔河大桥


2000年,内昆铁路建成通车,过境里程59.3公里,设有大关、岔河、曾家坪火车站;2004年,大关县迎来了首条过境高速公路——G85渝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全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5年12月,麻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关县境内实现了南北贯通,该路成为大关县通往四川省及内地的交通主动脉和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2014年8月,大关县乘势启动了国道213线大关段公路的改扩建工程,把木杆、高桥、寿山、玉碗4个乡(镇)连接在了一起,方便了6个乡(镇)群众出行;2017年底,大关县又投资6690万元,完成了36.2公里靖玉公路玉碗至上高桥段的升级改造工程……

筇竹工艺品加工


另外,2011年以来,大关县建制村公路共完成硬化项目51个631.6公里,总投资5.36亿元,实现了全县9个乡(镇)84个建制村(社区)100%通硬化路的目标。


此外,为了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的出行,大关县交通运输局结合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纳入规划急需实施的公路总里程为1222公里,涉及267条道路,覆盖全县882个村民小组,计划总投资8.54亿元。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237条1098公里,已完成125条425公里,覆盖341个村民小组。其余项目预计2020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路物流网络。

羊肚菌生产基地


随着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大关县已基本形成以贯穿全境的213国道线为主轴,以东边的彝岔二级公路、西边的麻昭高速公路、南边的麻昭二级公路、北边的水麻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县乡村道路为补充的“米”字形交通网络运输体系。全县公路总里程由建国时的0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512公里,其中国道、省道262公里,高速公路74.6公里。


路犹如一条血脉,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每一条路都是历史向前延伸的注脚,在一个个时间的节点上,记录着大关县跨越发展的轨迹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城镇建设气如虹 建成广厦千万间

每天18时左右,吃完晚饭的寿山集镇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在1万余平方米的活动广场上,或跳舞,或散步,或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他们生活得休闲自在。集镇上,街道卫生整洁,淡黄色的房屋外饰为集镇增加了宁静之美。


2000年以来,寿山镇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打造麻柳湾核心工业园区等政策机遇,引进昆钢水泥厂、天达电石厂、谨鑫公司蔬菜配送中心、创标实业电杆厂等企业陆续入驻。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寿山镇投入资金完善集镇建设,合理布局集镇功能,发动全民共同参与集镇管理,建设美丽宜居小集镇。该镇投入30余万元对公共区域进行了环境绿化;投入80余万元建成停车场2个、停车位170个;投入30余万元建成10亩的集镇垃圾填埋场;投入360余万元完成集镇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建设;投入19万元安装集镇高清监控摄像头26个,实现集镇视频监控无盲点、无死角;投入16万元新购买1辆垃圾车及20个大型垃圾箱。

黄牛养殖


寿山集镇建设只是大关县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大关县紧扣打造“精品、旅游、休闲、袖珍、山城”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5.64%,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5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85%,绿地率达到31.2%;县城污水管网总长达到56.63公里,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 %,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


全县各种建设规划不断修编完善,从之前的“三横三纵三场”到现在的“一带一轴三心三区”,现已完成8个乡(镇)、76个行政村、518个自然村的规划和天星、木杆等5个乡(镇)特色集镇规划编制。除县城所在地翠华镇外的8个集镇建设已全部完成,基本实现“四个一标准”,即全面完成集镇房屋风貌改造,有一套风貌改造设计方案、一条标准化水泥街道、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农贸市场。


保障性安居工程让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的“红利”。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建成保障性住房2855套,其中廉租住房2369套,公租住房225套,棚户区261套;廉租房分配入住1822套,公租房分配入住70套,确保了能入住的保障房不闲置。


未来,大关县城发展将以“休闲度假、山水生态”的文化旅游定位,建设具有生态宜居文化特色的山水绿城——“中国瀑布之乡”。

脱贫攻坚战正酣 贫困群众脸溢笑

翠华镇兴隆村大田村民小组的袁海洋年幼丧父,母子俩生活很困难,他在十七八岁时就外出打工。后来,他的母亲患上了糖尿病,他得回家照顾,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他们的生活又回到贫困状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农危改政策,他家于2016年新建了安全住房。2017年起,镇党委政府帮助他家发展种植烤烟,一年收入就达10万元左右。“现在政策好了,生病医疗费也可报销,有政府的帮助,我在家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管好孩子,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袁海洋满脸笑容地说道。

大关翠华贡茶叶加工


脱贫攻坚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贫困村82个,贫困户26721户113700人。大关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来抓,紧盯全县2019年脱贫摘帽的总体目标,主动担当、精准发力,重点聚焦48个深度贫困村,突出问题导向,整合扶贫资源,优化政策供给,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年初,全县还有53个贫困村未出列,9116户3636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1.8%降至2018年的13.4%。


大关县建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扶贫工作双组长领导体制,共设立16个产业小组,树立“产业兴、群众富”的扶贫理念,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一村一特”产业发展,深挖资源优势,整合发展资金,全县通过退耕还林及扶贫项目的实施,新种植笋用竹10万亩、茶叶2.3万亩、中药材1.84万亩、蔬菜4万亩、经济林果6.74万亩,发展养殖肉牛4.24万头、生猪存栏21.6万头、蜜蜂1.5万箱。全县竹、茶叶、药材、蔬菜种植基地分别扩大到30万亩、3.3万亩、10万亩、13万亩,马铃薯、天麻种植面积分别达24万亩、3300亩。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红利”,深挖产业助推脱贫能力,全县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79个,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174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44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与84个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实现捆绑发展;累计流转土地2036户22170亩,固定资产入股或租用611户价值403万元,资金入股12258户9174万元;对1772户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收购,订单金额1266万元,吸收务工3836户,实现务工收入748万元,实现分红1034万元。

苗族花山节


稳步推进就业扶贫,健全、完善精准对接平台机制,通过稳岗就业、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安置就业等5种方式,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38.31万人(次)。同时,根据群众意愿,扎实有力地开展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电工、电焊工、中式烹调师等技能培训,累计投入涉农资金833.23万元,已实现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参加培训。

在解决“三保障”的问题上,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50个,搬迁3507户15124人,累计完成投资7.88亿元。截至目前,全县50个安置点已全部建成,搬迁群众已乔迁新居;精准锁定新增应搬尽搬至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对象5318户22633人。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全县累计投入2.2亿元实现农村“四类对象”危房清零工作;“非四类对象”中,自建能力不足的120户已全部开工建设,现已竣工110户,拆除老旧危房4421户。

蜂蜜养殖


通过开展控辍保学和教育资助,全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全保障”和“教育资助全覆盖”的目标。2017年以来,全县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资助资金8834万元,18万余人次受益。


全县共建成村卫生室89个,基础设备配置齐全,实现“四室”分离,累计投资3336万元,实现了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工作台账,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的贫困患者有1.38万人(次),统筹支出2770.62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11.2万人,农村低保对象参保5700人,农村贫困残疾人参保1935人,参保率均达到100%。

香菇种植


过去辉煌忆脚步,如今接力再出发。“大关县将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筇竹、硅矿、页岩气、旅游、生猪‘五篇文章’,大力发展‘一县一业’竹产业,高起点谋划硅谷产业园,立足‘滇东北试验区’站位,做好页岩气开发,努力实现大关旅游再出发,稳步实施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大关县委书记陈刚说道。

来源:昭通日报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3191933 北纬29度,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