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共奋进|夯基聚力鏖战贫困 ——访中共大关县委书记陈刚

昭通新闻网北纬29度 2019-10-11

大关,山高坡陡的地理现状导致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大关县委政府以“在峡谷中求生存、在峭壁上谋发展”的勇气,紧紧围绕“夯基础、兴产业、聚人气”的总体发展基调,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在高山峡谷间夯基聚力鏖战贫困,谱写发展新篇章。

记者:70年,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历程,大关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陈刚:70年来,全县上下贯彻落实和推动农村土地、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国家制度的改革,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全县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县域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0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2.7亿元。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大关县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筇竹、硅矿、页岩气、旅游、生猪“五篇文章”,即大力发展“一县一业”竹产业;高起点谋划硅谷产业园;立足“滇东北试验区”的站位,做好页岩气开发;努力实现大关旅游再出发;稳步实施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记者:70年来,大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刚:在交通建设上,大关从零起步,通过7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贯穿全境的国道213线为主轴,以东边的彝岔二级公路、西边的麻昭高速公路、南边的麻昭二级公路、北边的水麻高速公路主骨架,县、乡、村道为补充的“米”字形交通网络体系。全县公路总里程发展到4512千米。

在水利上,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1016件,总供水量5969.4万立方米,水库、塘坝、池窖共蓄水661万立方米,建成各类渠道420件长410千米,解决17.58万亩农田灌溉,解决农村20.67万人的饮水安全。截止2019年7月底,已实现全县农村人饮供水达到脱贫攻坚脱贫出列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平方千米;修建河堤7.167千米;目前在建1座中型水库和1座小一型水库。全县水利化程度达35.5%。

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步伐,城镇化率达35.64%,人均居住面积达13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4.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85%,绿地率达到31.2%;县城污水管网总长达到了56.63千米,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

记者: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反映党委政府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关人民的幸福感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刚:大关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紧扣“571”脱贫标准,以群众增收为核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挖自身潜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紧扣群众需求,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精准锁定对象,扎实推进兜底保障工作。

以脱贫标准为指导,着力解决“三保障”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完成投资7.88亿元,全县50个安置点建成达到搬迁入住条件;危房改造累计投入2.2亿元,农村“四类对象”危房基本清零。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改善计划”全覆盖,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高中贫困家庭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学前教育省政府助学金等政策,有力地减少了因贫辍学的情况。

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全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参加医保,参保率100%。

记者:大关下步在发展上有什么样的思考与谋划?

陈刚:大关县将重点围绕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借助东西部协作扶贫、省级部门挂联大关的发展机遇,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定位,按照“市场需、大关种,市场要、大关供”的思路,合理布局产业,做好产业提质增效工作。二是有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工作,集中开展村容村貌、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建设,逐步实现所有乡(镇)集镇、贫困村、集中安置点垃圾收纳处置设施全覆盖。三是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前期筹备工作,提早制定搬迁方案,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到每一名干部,组建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便民服务中心。四是抓好后续扶持,采取有序流转、入股合作社、实施退耕还林等方式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大关融媒体中心陈绍金 提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3191933 北纬29度,未经授权不得转载